《幸福家庭》杂志社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幸福家庭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6-1321/G0
国际刊号:ISSN 2095-4492
邮发代号:38-366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编辑QQ: 123456
联系我们

地址 :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编辑部QQ: 123456

官方网站: www.ywjxyj.com

论文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展示 > [年度关注·一堂好课(1)]一堂好课当从学而生

[年度关注·一堂好课(1)]一堂好课当从学而生

阅读数:178   发布时间:2021/07/27

一接到去浙江台州三门县上课的任务,我就寻思如何开启这趟联对启蒙之路。对象是三年级,零起点。联对起始课的惯用套路就是“探源头·说来历”“找规律·明特征”,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给学生找几副稀奇古怪的联对赏玩一番,乐上一乐。这也没什么错,饮水思源,循序渐进,教学一步一步来嘛。可我不走寻常路,这套路太老,老在思维的固化——以教定学、授知与学。我怎么教,你怎么学;知识怎么来,你就怎么学。我觉得这种教学一点“生趣”都没有。好的课堂绝对是学生感兴趣的“巴学园”,这里有自然的芬芳,人性的雨露,生活的味道。

一切从学而生,这是好课的真谛。我们要知道学生的起点在哪里。不仅有知识的起点、能力的起点,还要有兴趣的起点、环境的起点。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不是完全陌生的,也不是非常熟悉的,而应当是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曾相识的。这跟他们成长的环境关系密切,你远离他们的时空经验来教学,味淡道浅。比如联对启蒙,你一开始就把联对当学习对象来讲,条分缕析,学习的人与学习的内容不是一个整体,是隔离的存在。我觉得人与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一部分的,尤其是对联这类传统文化,它本身就融化在民族的血脉中,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呼吸之间。脱离了学生成长的环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联对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实,既是传统文化,就有地方风味儿。既有地方风味儿,就可私人订制。私人订制,赋予传统文化地方风味儿,这是我本次联对送教的“根”与“魂”,是我整堂课设计的“芯片”,课堂上始终不忘“初心”。

猜想——曝光原认知

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开业不久的杭州“台州府”酒家成了网红,不为别的,就因所谓的一副“对联”饱含着浓浓的乡情。课的一开始,我借花献佛:台州是个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有个台州籍老板就很有才,在杭州开了家酒楼,取名“台州府”。为了招揽生意,他与几个朋友合计了两句话——一江一桥三门临海;一岩一岭天仙玉环。挂在门口,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你们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吗?这难不倒台州籍的三门学生,椒江、路桥、三门、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玉环,三位学生合力揭秘。

“不愧是土生土长的台州人,真是火眼金睛。有人说这两句话是一副对联,你们同意吗?”我话音刚落,学生们接二连三地点头,不住地喊:“同意。”

“有没有不同意的?”

“没有。”

哇,这么肯定!这是学生的原认知,先充分曝光,暂且不论。我继续问个究竟——知道什么是对联吗?学生都说知道,有学生还说得有鼻子有眼:在家门口见过,上面有一条,两边各有一条,门上还贴着一个。这下子大家更加自信了——对联谁不知道!

感知——互动初体验

看着大伙儿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也不好说什么,顺藤摸瓜吧。

“大家知道得可真多!其实不仅生活中见过,我们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里就有,那篇课文叫《古对今》,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能背的闭上眼睛背一背。”

时隔两年多,我估摸学生大体记不全,真如所料,没两句就背不下去了。我早有准备,随即出示韵文: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第一遍读,第二遍诵,第三遍拍着节奏齐诵。“旧相识”热乎起来了,开小火车,玩文字游戏,也就有了感知基础。我说“古”,生对“今”;我说“圆”,生对“方”;我说“杨”,生对“柳”。厉害了,我一下子跑到最后一段,而且故意把前后词序做了个颠倒。一个小小的插曲,一段短短的交流,让学生明白“柳”可以对“杨”,“杨”也可以对“柳”,它们两者都是相对。对联的第一个字就告诉我们“对”是——相对。跳出韵文再对对看,大小、高低、胖瘦、黑白,课上师生互动不错,对答流畅,模模糊糊有了“相对”的感觉。

“刚才讲的都是跟我唱反调,都跟我讲反话,都跟我‘对着干,对联的‘对有一个特点就是跟你‘对着干。明白我的话吗?再跟我对对看。”我乘势追击。“甜”对“苦”,“凶”对“善”,我笑称:“你们就是犟,还是跟我对着干。”其实,我是想得到“甜蜜”“凶恶”的答案。“相对”不仅仅是“相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相近”,怎么让学生自我发现,而且用儿童化的语言加以概括?我不动声色,继续抛出“一”,求对。生一下子懵住了,做思考状。

“一二三四的‘一。”

“蒙一个。”

还可以蒙!众生大笑。

“‘一是数词,你找个兄弟给它。”

“二。”

在我的启发下,这娃蒙出来了,场上又是掌声一片,这是拨云见日的掌声。

“一”是数词,“二”也是数词,对得好。我接着抛出“红”,学生一下子色彩斑斓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学生明白了只要是颜色就可以相对,也就是“相对”不仅仅是“相反”,还有“相近”——和你套近乎,跟你称兄道弟。儿童化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

接下来就是一场实战,我就地取材,把课堂里发生的、课堂里摆着的统统用起来,来一场联对的真枪实弹。比如教室里的“桌”和“椅”、“门”和“窗”……比如黑板上的横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省教育厅“百人千场”专家名师送教下乡(小学语文)活动,我说“百”,生对“千”;我说“专家”,生对“名师”。找得还真快!大伙儿乐呵呵的,课堂内的所有资源都是学习的内容,“从学而生”,学生喜欢,教师轻松,氛围惬意。

“我说俩字你说俩字,高水平。对联就是这么对的,我说一个字,你对一个字;我说两个字,你对两个字。再来对一次,来一个‘灭火器。”我看到教室前方角落里有这玩意,正好又是三个字,既不偏离原地盘的情境,又向学生渗透对联字数相等的基本特征,一举两得。

“消防栓”,“消防员”,学生抢着说。

“哦,消防栓,還有消防员,感觉不错,好像很紧密。但是我们要一一匹配啊,火应该对——”

“水。”学生想都没想就逬出来了。

“我们经常喝水用的——”

“水龙头。”

“这个喝了会拉肚子,放开水的。”我不置可否,只是顺势。

“热水壶。”

“开水瓶。”

“浇花的时候我们还用的(做动作演示)——”

“喷水壶。”

一来一往,师生还算默契。虽然没有说对对子,实际上已经发生。不露声色地引导,悄无声息地渗透,对联绝对没有因为自身“岁数”太大而与当今的学生有着代沟,学生学得一点都不干涩。

课堂走到这里,仅仅只是初步感知对联的“对”,“联”又是什么意思?我仍旧用好韵文《古对今》,一“本”万利,是我的课堂资源。学生对“联”的第一感觉还是准的:联可能是一套的,一连下来的。我引导学生感知“晨对暮”,都表示时间;“圆对方”,都表示形状;“朝霞对夕阳”,都表示自然现象。学生明白“联”是关联,表示关系紧密,互为联系。

初步感知对联的基本要义,是为了去繁就简,让学生用“组词法”理解对联,是认知的基本策略,会沉淀在人的知识结构里。可能时间久了,繁杂的东西会忘掉,简单的东西会永存。

感受——抓根本特征

课堂教学至此还仅仅是前奏,十分钟左右的热身仅仅是要义的初感知,特征的初体验才是课堂的重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就是最好的情境。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捕捉对联的根本特征,还是“从学而生”。

故事从纪晓岚巧对石先生开始:清代文学家、大学士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人称铁齿铜牙。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一天纪晓岚带了只家雀来上学,将家雀藏于墙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石先生发现后,便把家雀捏死,仍旧送回洞内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说到这,我把事先写好的这幅字挂在黑板上,让学生齐读后问:当纪晓岚回头知道家雀死了,又看到石先生的这幅字,你们说他会怎么做?刚开始学生说打呗,讨论后又觉得那是野蛮的纪晓岚,不是铁齿铜牙、聪明机灵的纪晓岚。“肯定也写成这样的话反驳他。”这学生悟性不错,在特定的情境里一下子道破天机,看来前期教学铺垫酝酿得还不错。

这学生的话有如“开瓶器”发力,“酒气”一下子冒了出来。我不急着给他们“喝”,而是给足了“醒酒”的时间:“这样哦,老师因为从温州过来,一路上颠簸,这几个字也打乱了——粗毛野兽石先生,我索性一个字一个字裁开,你们帮我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怎么摆。”

简短讨论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有了课前的“相对论”,学生摆得正确,说得在理。这个效果来得强烈了点,但也在预料之中。我不直接把故事讲完,也不直接出示“下联”,就想在“抖包袱”中把学生直接丢进水池里,让他们自己游出来。自我尝试寻求解决并最终实现,这是深刻的学习。在一定的教学铺垫前,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什么都是嚼烂了喂给他们。

“相对论”验证成功,只是字词的功夫,其立意不可轻描淡写,一笑而过,接上“联通”的信号,对联的妙趣就来了。

“纪晓岚话里有话,你看出来了没有?”我问。

“骂石先生是野兽。”学生喊着,为自己发现“新大陆”而高兴。

“是啊,石先生很生气,拿着教鞭去责问纪晓岚:你这不是骂我嘛?现在你是纪晓岚,会怎么回答。”角色替代,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学生个个义愤填膺,想为纪晓岚打抱不平:

“您很生气吧?我只是把石先生比作粗毛野兽。”

“石先生,您不是教我学对联吗?您把我的小鸟弄死,那我就跟您对着干,所以我就写这个反话啊。”

這也太直接了吧,石先生正在气头上,小家伙们不是火上浇油吗?我说:“能不能聪明点,讲得委婉一些,让石先生不知不觉就中招,让他无话可说?”

机灵的学生应上一句:“石先生,您教我这么多对联,我今天也只是考考自己。”

这个“纪晓岚”能说会道、名副其实。光说不行,我务必要带着学生吞吐对联的语言。在我的提醒下,“纪晓岚”们振振有词:“我是按着先生教的所对。‘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果先生认为对仗不工整,那就请先生改一下吧!”

说得在理,石先生也只能哭笑不得。我选择这个故事,不仅是故事好玩,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这副对联刚好是绝配,浅显易懂,相对而出,相谐而生,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首次接触对联非常合宜,同时也容易让学生自得对联的基本特征:字数对等、字词对应、内容相关。

联动——化语用入境

语用,是语言文字焕发生命力的根本途径。让学生爱语言文字,就要让学生去语用。语用的场境越大,脉络越紧,效果越好。场境大,是指语用的学习任务要有足够的思维操练时空,给时间要充分,给探究要自主,给语境要有张力。脉络紧,是指所操练的内容与学生关系紧密,最好是身边的素材;操练的形式要互动,讲究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合力攻学。

上文我提及:既是传统文化,就有地方风味儿。既有地方风味儿,就可私人订制。为了给三门县的学生来个私人订制,我做足了功课,了解台州每个县市区的地方特色,并编写成简单的四字短语,有的是对联,有的不是,放到台州地图上,让学生判断,如图1:

课上,我安排四人为一小组,安置了序号牌,座位上放有牌子的同学为组长,统一带领前后三个同学来学习。组长负责打“√”打“×”,负责汇报,顺着组长顺时针方向的三位同学,第一位主要考虑字数相等,第二位主要考虑词语相对,第三位主要考虑内容相关。好的合作源于精细的分工,如此,人人有事做,处处可兼顾。判断的点越多,判断的准确度就越高。我也不闲着,除了备咨询,还专门给自己设计了一张学情统计表。竖列是组别,横行是题序。每个小组判断情况我都做个统计,以便发现哪几副是学生共同的难点。

学习反馈也有讲究,一一按顺序讨论校对,不仅耗时长,而且平均用力缺少侧重点,另外同样的教学节奏,频段一拉长,学生兴致也会消减。我给对联分三类,一是肯定错的,如“给你一天,做回活神仙”“楚门文旦,玉环柚”,原因学生一看就明白——字数不相等;“三门青蟹,横行世界”“临门一脚,海阔天空”,“三”跟“横”、“一”跟“天”有问题,都是数词不相对。二是肯定对的,如“千年古道,十里长街”“文明花市,美好橘乡”,学生觉得几条特征都对得上。三是有争议的,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知道“上”是方位词,但“间”不好理解。我们现场互动,我面对学生问:“你和我中间隔着什么?”生答:“桌子。”我再问:“也就是桌子在我们——”生再答:“中间。”一下子,学生就明白了“间”也是方位词,疑难迎刃而解。这也是我学情调查时发现的共同难题。对“椒江蛋饼,里嫩外香”,他们也不敢拿主意。我引导学生不要单字对,用词语相对,更容易辨别,“椒江”是地名,“里嫩”不是地名,只是形容蛋饼口感。简单对话,授之以渔。“长屿硐天,别有洞天”,经过推敲,学生发现上下联同个位置“同字”,明白这不是相对,是重复。如果硬要说是对联,那也不是好对联。对联的知识很多,对于新手而言,特别是小学生,毋庸多言,但通过厘清,然后聚焦两三句着重理解,借题适当点拨,拓展点滴认识,这种火候恰好。

很多人上第一节启蒙课,根本不敢做这么大的拓展,会担心题型过多、时空拉得过大,易放不易收。我偏偏不信这套,故意给自己设置“雷区”,硬要踩进去。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学生的体验才是最为真切的,也是最值得回味的。教师只要用心给所学内容分分类,讲解的程度定定位,就不必束手束脚。

台州真是好地方,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且有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我们学对联,可以逛台州;我们逛台州,又可以学对联,这是传统文化优越的福利。既是福利,还可以做大,我再通过自创的对联夸夸“三门”“黄岩”:三门青蟹名扬海内外无人不晓;一色黄橘声震天南北有谁未尝。当然我也可以对三门县的学生赞上几句:春秋冬夏乐学勤练看谁人月宫折桂;德智体美雅艺博才见我辈天庭摘星。一下子从四字联跑到十三字联、十五字联,考验语感的时候到了,这么长的对联能读出节奏来,“对”与“联”的感觉就有了。课堂的感觉如我所愿,我得感谢三门县学生的优秀。当我夸三门县学生聪明可爱,定能飞天摘星、蟾宫折桂,学生个个笑逐颜开。

回头——让学习可见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课始部分的猜想,当时学生个个确认“一江一桥三门临海;一岩一岭天仙玉环”是对联,而且都说自己见过,也知道什么是对联。仿佛看过了就认识。这是学生的第一感觉,我不去捅破,是与不是,学了自然晓得。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堂课下来,他们给出了自己的准确判断:

“一江一桥,一岩一岭,同个位置出现同样的字,这不是相对,是重复。”

“三门,天仙,三是数词,天是名词,不对,如果改成八仙还差不多。”

又是一次直觉,不过这次直觉来自学习过的认识,是一种知识的内化。不论是课始的猜想,还是现在的定案,都是源于学生的自我经验、感悟、思考與判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最近发展区铺路搭桥。想到这,我故意跟学生开了个玩笑:“把对联改成‘铺江搭桥三门临海,攀岩越岭四脚朝天如何?学生乍一听,觉得对得不错,都说好。不过让他们再看看,他们又笑开了,“三门临海”“四脚朝天”没多大关系啊!不管怎么样,我请学生回去自己改一改,看看能不能整出对联,又含有台州九大县市区。学生当然跃跃欲试。

学习有没有真正发生,由“一江一桥三门临海,一岩一岭天仙玉环”这两句话的判断结果神扭转可见一斑。对联的启蒙路径很多,但第一课我还是不敢轻率,课上得有没有味道决定了他们课后愿意不愿意去接触对联。第一课我的定位还是语用操练,让他们饶有趣味地操练,紧密结合他们生长的环境、已有的经验展开操练。我积极去搜索台州资料,三门县资料,根据地方特色创作对联,费了一点劲,伤了一点神,为的是“私人订制”“从学而生”。这正如温州下吕浦“同仁堂”的店训一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我的课前努力,是为了学生课上有味。我把这堂课取名“联对入门 联通三门”,希望这堂课——“百人千场传薪火,三门四海送春风”。

课后,有老师说,《古对今》还可以这么上,真想不到!其实我不是上《古对今》,我是借作品学对联。此时我想起《中国教师报》褚清源主编的一句话:让自己的人生具有作品感。是啊!课堂就是人生,我得精心投入。同时,我也验证了我对褚主编说的话:让自己的作品具有人生感。这堂课就是我的一段人生,也是学生的一段人生。课要有作品感,课后这段回忆录也要尽可能再现我的心路历程,而不仅仅像旧往的教学案例一样,只有“八股式”的教学实况和点评解说。我想,人生是有故事的,作品是讲故事的,用这样的形式写所谓的“教学实录”,会来得更有风味儿。

(潘照团,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325035)

责任编辑:石萍


编辑整理:幸福家庭杂志社编辑部
幸福家庭官方网站:http://www.ywjxyj.com/


Copyright© 2019 幸福家庭杂志社:www.ywjxyj.com    版权所有

杂志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幸福家庭在线编辑QQ:123456    幸福家庭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备案号: 赣ICP备05067667 网站地图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国家工信部
360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