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杂志社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幸福家庭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6-1321/G0
国际刊号:ISSN 2095-4492
邮发代号:38-366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编辑QQ: 123456
联系我们

地址 :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编辑部QQ: 123456

官方网站: www.ywjxyj.com

论文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展示 > 立体教学课型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路径

立体教学课型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路径

阅读数:268   发布时间:2020/11/21

本文发表于《民风(综合天地)》 2020年2期

孙春成老师这样定义立体教学:从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两个角度所揭示的课堂教学高境界的时空特征,是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完美统一。教学艺术在于营造氛围,创造共振,激励乐学,做空间的文章;教学科学在以发展思维,鼓励创新,追求效率,做时间的文章。无论是从教学的艺术性还是教学的科学性,都指向教学的“立体探究”。探究是一种学习氛围,是脑力自由劳动,让对话关系更加亲密;探究是一种方法选择,是对教与学合理性的分辨,让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探究是一种立体模型,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互相质疑,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孙老师在其《语文教学十大创新课型》构建以教学内容为基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如现代文“读探写”、文言文“讲读探背”、长文短教“主旨探究”等课型。课型是指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课型比课堂模式更有灵活性,更有立体感,因为它更关注课堂要素的最优化组合。所以,孙老师的课型理论不是复制的终点,而是创造的起点,以此为设计方向,生发出更贴切、更新颖、更生动的教学要素组合方式。

王荣生教授说:“一节课以两到三个核心教学环节为宜。”笔者发现孙老师的课型核心环节精简紧凑,尊重语文教學的基本规律,每一环节的处理给予教师很多的空间,就不显得机械呆板。这都归功于孙老师给足“探”的时间和空间。“探”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活动,“探”就是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形式美,“探”就是教会学生在语言文字穿梭中掌握阅读方法,“探”就是深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探”就是勾连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怎一个“探”字了得,孙老师不仅明确“探”的目的性,还在什么时候“探”,“探”什么、如何“探”,“探”到何种程度中做了精准的示范,可谓兼具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一、掌握“探”的时机,“读”熟文本做铺垫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指出:阅读的核心是理解,阅读就是一个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产生了他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只有理解文本才能进行深度探究。而在孙老师的教学艺术里,理解文本的手段是朗读——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代讲。

现代文课型、文言文课型、古典诗词课型都把“读”放在“探”的前面。这就掌握了文章写了什么?接下来就是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孙老师以探促思、以探破的,围绕文本核心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这体现了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教学法,有效避免了课堂的碎问碎答,用一个核心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例如在《秋天的怀念》里,孙老师课前提问“母爱是什么?”以怀念、悲痛之情“读”出母爱的情感氛围,以细节描写探究母爱的具体内涵,关注这一篇的文章体式,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再现母亲对残疾儿子的既痛又苦的爱,进而得出“母爱是儿子暴怒无常时对儿子的理解与宽容,母爱是儿子自暴自弃时对儿子的心疼与呵护,母爱是母亲积劳成疾时对儿子的牵肠挂肚,母爱是母亲病入膏肓时对儿子的生死相依……”既探出文章主旨,又探出写作特色,放手让学生去文本中自主探究,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真正发生。

又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中,孙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感情朗读,读出了妻的偏爱、妾的畏惧、客的逢迎,才有了探究时学生很快明白邹忌所思的内容:说真话真难,人受蔽真容易。正是因为孙老师范读和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铺垫,才给学生的“探”指明了方向,才给学生的“探”有了抓手,沉入到语言文字中去发现蕴含的深刻情感。

“探”在孙老师的“四环节”语文教学艺术课型中属于“高潮”的艺术,是课堂艺术形式的集中爆发点;而在“四步骤”语文立体教学课型中属于“立体探究”板块,是教学内容范畴的纵深推进点。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主旨内容,都离不开“探”。

二、找准“探”的内容,聚焦课核深挖掘

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课需要聚焦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在这一核心教学所花费的教学时间,大概是15—20分钟。”曹勇军老师说:“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课核。”课核体现着文本的核心价值,是课堂价值最大化生发的载体和着力点。简言之,课核能让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空内、在师生和谐互动中将文本价值及其附着的编者意图和个性化解读以最集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课核可能是文本的一个字词、一个标点,可能是行文思路、主题思想等。课核能使教学设计求异、求变、求新,摆脱千篇一律的教学范式,让教学灵动、深刻。

孙老师的“探”更是体现了直击文本核心价值的智慧与艺术。例如在《武陵春》一课中,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会怎么表达个体愁绪呢?孙老师在讲和读的环节时,让学生明白词人的“愁容愁态”写出“内心悲哀”,“愁情愁绪”写出“深重失落”,从内而外都弥漫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愁是抽象的情感,可我们阅读时却分明发现词人的负重感、压抑感,词人怎么做到的呢?老师出示贺铸、李白、李煜等人写愁的经典之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学生在比较、感悟、体会中发现李清照把愁物质化、形象化,既写愁之多,又写愁之重,又用“恐”字写出跃跃欲试又畏首畏尾的矛盾心理,内心苦闷不得排解的忧愁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在《爱莲说》一课中,孙老师问,作者喜欢莲的什么呢?学生合作探究发现:作者既喜欢莲的形,更喜欢莲的神。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出莲花的每一种形态都暗合一种品质。学生认真探究,老师点拨评价,课堂气氛融洽,更有鼓励性语言,培育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除了探究文章情感和主旨,孙老师还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形式,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考究处下功夫。于漪老师说:“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载体。”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经典作品的语言是学习的典范,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核。孙老师的课框架大,表面看粗枝大叶,仔细看又像少女绣花,一针一线,一言一语精细秀气。更难为可贵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语言的支架,让学生步步为营。例如孙老师在执教《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时,学生怎么也读不好“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自然没有这样的情感体会。孙老师巧妙地用肢体语言破解朗读难题,他说:“人在说这句话时,一般有两种肢体反应,给大家示范一下。”

例1:老师逐步抬高音量,用手狠捶黑板,歇斯底里地喊出“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这句,三个“凭什么”音量越来越高,给人强烈的震撼,活化出被欺侮后的怒不可遏。

例2:老师带着哭腔喊出“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这句话后,瞬间仰头倒地,手握拳头,不断嘀咕着“凭什么?凭什么”,声音越来越低,表现出被损害被侮辱后的无可奈何的极度痛苦。

学生很快明白,这句简单的质问里面藏着祥子最悲苦最无奈的宿命,是最无助最无力的反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无情。教学支架的选择讲究艺术性,两种不同语气、情感的对比朗读都殊途同归,指向祥子的强烈反抗意识。

诸如文本的空白点,《秋天的怀念》结尾处写到:“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孙老师提问那作者还有什么话没说完呢?《孤独之旅》:“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那你能替他说明为什么想哭吗?孙老师引导学生着力探究语言留白,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与机会。在孙老师的《语文课堂问题教学课型》一书中,孙老师也明确的指出探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和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文章看似矛盾之處、容易引起联想和想象处、貌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

探主旨、探阅读方法、探情感、探语言形式、探写作特色……孙老师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营造开放、积极、主动的思想场域,激活思维,创新表达,清晰梳理,概括归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三、用准“探”的方法,搭建支架化繁为简

探究的前提是有价值的问题,用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孙老师的《语文课堂问题教学课型》一书指出常规的操作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拓展深化联系实际,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时发展批判思维。探究不是满堂问、追着问,而是给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给学生抓手,学会比较、分步去透视问题,给学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不把绕远绕晕。

《孤独之旅》中,孙老师抛出问题: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运用“长文短教主旨段落”法剖析后,接着追问,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孤独吗?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孙老师引导学生用段落关键词法探究,杜小康的经历曲折坎坷,收获成长磨炼。如描写环境的词句、杜小康心理描写的词句等等,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探究。

质朴的语言蕴含深意,需要我们揭开神秘面纱。语言变式法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探究。例如在部编本《植树的牧羊人》中,有一处本应是对话形式的语言,作者却变成叙述性语言。学生在朗读时,轻轻滑过,而这里恰是体现植树人品格的关键处。

原文: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并不在意”写出了植树人大公无私、执着坚毅的品格,怎么引导学生从这简短的几句话中探究出植树人的高尚品格呢?孙老师改成对话体,用朗读法、表演法探究。

“我”:这块地是你的吗?

植树人(摇摇头):不是。

“我”: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植树人(满不在意):不知道。

师生合作读,合作演,读出不在意,从人物对话语气、神情等探出植树人一心植树,无心回答问题的专注及我的敬佩之情。

经典文本贯穿了人类朴素和一贯的情感脉络,勾连生活,既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又对学生拓展生活广度和深度,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笔者执教《富贵不能淫》时,该文是孟子的一篇驳论文,且不说七年级学生没有议论文的概念,光是指导朗读就是一个难点。而能不能读出意味、读出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

原文: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学生不理解这里突然讲“男子行冠礼、女子出嫁”故事的用意,我顺势举例: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对男孩子这样说——你也算帅气?曾经有一只癞蛤蟆(此处省略300字),你只是帅得很特别。用这个故事作比较,学生瞬间明白这里的故事起讽刺、鄙夷的作用。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鄙夷讽刺的意味呢?笔者顺势用自己的生活例子:我每次说自己很帅时,全班同学都会集体的高度一致地发出一个声音,还自带表情包。学生立即明白是“咦”这个“加长版”语气词。我再演一回“厚颜无耻”的帅哥,学生发出不屑的“嘘”声后,紧皱眉头,怪声怪气地读出这句话里“含蓄的讽刺”意味。笔者连续三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快速找到语感,顺利读出理解、读出孟子的强烈情感。

勾连生活法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如在《童年》名著导读中,孙老师让学生讨论:你怎样理解或看待人生中的“苦难”?在《简爱》中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给学生回炉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高尚起来。

探的方法还有很多,对比赏析法、情节改写法、类比情景法、图文互换法、同类信息整合法等等,不同的文章体式、不同的课核都可以用“探”殊途同归。

找准时机、找准内容、找准方法,“探”出文本新意、深意,“探”出文本思想情感与主旨,“探”出语言魅力……,激活思维,创意表达,充分训练,广泛积累,让课堂充满立体感,洋溢着诗意与生命、理性与人文的课堂光辉。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课型[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法宝[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曾崇州,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教师。


编辑整理:幸福家庭杂志社编辑部
幸福家庭官方网站:http://www.ywjxyj.com/


Copyright© 2019 幸福家庭杂志社:www.ywjxyj.com    版权所有

杂志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幸福家庭在线编辑QQ:123456    幸福家庭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备案号: 赣ICP备05067667 网站地图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国家工信部
360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