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杂志社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幸福家庭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6-1321/G0
国际刊号:ISSN 2095-4492
邮发代号:38-366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编辑QQ: 123456
联系我们

地址 :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编辑部QQ: 123456

官方网站: www.ywjxyj.com

论文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展示 > 《台阶》课堂实录与分析

《台阶》课堂实录与分析

阅读数:246   发布时间:2020/10/31

本文发表于《民风(综合天地)》 2020年2期

实录呈现:

(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

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白。

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

生:旧台阶和新台阶,

师:旧台阶共有几阶?

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

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表现出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意或者“不满足”,“不满足”更好,那对新台阶就满足了、满意了?

生:不习惯。

师:课文有个词是什么?

生:不自在、不习惯

师:好,现在可以归纳了,这篇小说写的是?

生:一个父亲和两个台阶的事。

师:这样说没有意义,谁能造个句子,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1:父亲在台阶的最高一层抽烟。

师:说的是具体事件。

生2:父亲将大半辈子交给台阶,但却没在台阶上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师:你说的更深刻了。

生3:台阶高了,父亲老了。

师:比作者都写的好,只用两句话。

生4:父亲喜欢高台阶,但是得到高台阶后又不习惯。

生5:台阶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生6:父亲把他的心血献给台阶。

师:不仅是心血,还又那么多年,几乎一辈子,你倒过来说。

生6:台阶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生7:父亲爱台阶。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爱”呢,明明是“不满足”“不满意”!

生8:父亲想要高台阶,想要高地位。

生9:台阶是父亲日夜的期盼。

师:一个人日夜期盼,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总之,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台阶,写出了一个父亲,你觉得这个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1:不懈努力的,非常执着的父亲。

生2:想获得尊重的父亲。

师:精神层面的解读,你是一个思考的学生。

生3:一个执着的父亲。

师:这个前面已经有了,不要重复,要有新的补充。

生4:吃苦耐劳的父亲。

生5:想到什么做什么的父亲。

生6:要强,不甘低人一等的父亲。

师:好,如果让你们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父亲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生1:父亲总是自己吃苦,不会把自己吃的苦告诉孩子,我觉得我会心疼他,太多的苦都自己承担了。

师:善良、懂事的孩子。

生2:我觉得父亲应该多陪陪孩子。

师:想要得到更多爱的孩子,那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这位父亲,理解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呢?能否将题目“台阶”换为“父亲”、课文用“台阶”做题目的好处是什么、用“父亲”做題目有什么不好之处?

生1:在课文中是直接描写台阶与父亲的关系,小说是围绕“台阶”来写的,一直再写台阶。

师:我们提炼一下,小说是以“台阶”为线索的,课文内容是用“台阶”串联起来的。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还可以点明中心。

师:利于主题的表达,是什么样的主题呢?主题的表达就寄托在台阶里,寄托了丰富的内涵。

生1:台阶是父亲的寄托,所以用“台阶”会好一点。

生2:“台阶”更形象,能引起阅读兴趣。

师:思想、内容、主题,其实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用“父亲”做题目为什么不好呢?

生1:课文是用“台阶”引出父亲,是侧面描写,如果用“父亲”做题目的话,就是父亲引出台阶就是正面描写。

师: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生2:更能表现出父亲的形象以及父亲的追求。

生3:用“父亲”会让人觉得文章是讲“父亲”、写“父亲”。

师:有道理,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台阶”和“父亲”没有跳出去。从文体来看,如果是“父亲”你觉得是写人,文学角度的体裁来看是小说,什么是小说,请看课文的阅读提示,作旁批(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景精神追求。)用第一人称写“我”、“父亲”你是怎样看的?“父亲”加个引号,这个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1:作者的父亲不是“我”的父亲。

师:告诉我们小说里的“我”不是“我”,这个“我”是作者虚构的形象,既然小说里的“我”不是“我”,那说明小说里的“父亲”也不是“父亲”,那“我的父亲”这里是作者虚构的形象,小说里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那作者想塑造一个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作者说:“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感到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作者通过《台阶》写一个父亲,写一个父亲为了写中国农民,也是告诉我们中国农民的特点是什么?(一辈子辛辛苦苦为了造一个房子)在课文中什么东西是象征房子?

生:台阶!

师:你从课文中那些地方看出父亲是个农民?找到圈出来。

生1:第5段“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师:中国典型农民的洗脚水。

生2:27段说“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师:夫妻不同凳。

生3:“穿着草鞋……”

生4:课文中的很多关键词比如:草鞋、砍柴等都是农村有的。

师: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父亲是农民,除了外在形象外,精神上有什么特征?最能表现“父亲”是农民的内在特点是什么?

生1:一辈子、一座房。

师:典型的中国农民,但我们的阅读不能停留于此。小说除了通过台阶写父亲外,还有没有从其他方面写父亲?

生:“母亲”“我”。

师:“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生1:衬托父亲的性格。

师:在小说中“我”对旧台阶的态度和“父亲”对就台阶的态度一样吗?

生:“父亲”总觉得旧台阶低,我对旧台阶是满意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我对旧台阶是满意的?

生:“第4段说‘我就喜欢站在那门槛上往台阶上跳……”用“我”喜欢旧台阶反衬“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

师:那新台阶建好后,父亲不满,我的表现是什么?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造台阶时的艰辛,对新台阶的不习惯都是谁看到的?

生齐:“我”。

师:对!通过“我”的眼睛见证了父亲的变化,所以“我”的作用最大。那么“父亲”的不自在与“我”有没有关系?小说里是怎么写出“父亲”对新台阶的不自在的?

小说最后是怎么通过“我”来表现父亲对新台阶的不自在的?

生1:“这以后……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父亲老了”。

师:似问非问,父亲的心情复杂。

生1:怅然、忧愁。

生2:烦躁、沉重,因为父亲老了。

生3:不甘心。

生4:从“人老了容易……”可以看出父亲空虚、寂寞。

师:除了借助旁批外,还要自己去思考。

生:最后的总结为什么要写“父亲”的外貌?就是30段“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过的庄家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师:欸,这里为什么要侧面写“父亲”老了呢?

生:为了照应前文,父亲把青石背回家。

师:其实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偶尔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到底失去了什么?

生:失去乐趣,失去原来的生活……

师:有理想,生活就有乐趣,实现了理想,便失去了动力,失去了快乐,若有所失,失去了太多太多,所以“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作者说:“父亲问我,这人怎么了呢?又像是问我”这似问非问到底问谁?

生:既是问自己,又是问“我”。

师:其实既不是“我”也不是问自己,那是问谁呢?

生:感叹。

师:感叹、谁也不问,或者是问所有人、问读者、在问你们!

“台阶造好了之后,怎么就像失去了什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最后一段逗号和句号能不能改呢?

生:不能改,否则就成了散文了。

师:父亲是不是老了呢?父亲变得如此并不是他觉得自己老了,是“我”见证了“父亲”的老,那么能否将小说改为用母亲的口气叙说?如“老伴总觉得台阶低……”?看课文的插图为父亲坐在小板凳上好不好?如果让你给课文画插图的话,你觉得是父亲坐在旧台阶上好还是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好,请说出你们的创意?

生1:父亲坐在中间,一边是三级台阶一边是九级台阶。

生2:我会画三级台阶,每级比每一级高。

生3:画九级台阶,父亲坐在小板凳上。

生4:我会画九级台阶,父亲坐在在九级台阶的第三級上,母亲坐在上面一层给父亲捶背,“我”坐在旁边。

师:小说写的是一家人吗?小说的主题我们要知道。

生5:我会把九级台阶压缩正三层轻视青石台阶。

师:注意,课文中说“台阶造完了父亲好像失去了什么”,所以不是材料的问题。总而言之,父亲与台阶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要在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理解父亲以及他与台阶的关系。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价值的“提问”不失为课堂引导的良方,观摩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台阶》,在课堂生成中在“善问”“巧问”的过程中导疑、释疑,为我们解答了课堂教学“如何提问”的疑惑。

教学之始,黄厚江老师提纲挈领、直接提问“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黄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带着学生探究问题,而是浅层发问“初读课文,文中写了几个台阶”由这一浅层问题给予引导,顺势问学生“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问题引出,将学生思维立马聚焦起来,通过众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实质已经是再对文本进行分析,这一问题分析完,黄老师又问“从父亲对新旧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显然将问题导向为人物形象的解读,可谓水到渠成,继而追问“这样的父亲你喜欢吗?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这位父亲、理解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呢?能否将题目“台阶”换为“父亲”、课文用“台阶”做题目的好处是什么、用“父亲”做题目有什么不好之处?这两个问题的追问便成了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最终生成有价值的答案,顺势解答了开始上课之时学生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用“父亲”会让人觉得小说是写人,而“台阶”是写事,更符合文体的设定,学生思维深入聚焦之后自然过渡到小说与散文的区分上,从而进一步探讨小说主题意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1]黄老师这一层级的引导与追问切中肯綮,将问题上升到对小说主旨的解读,由浅至深进一步升华,全体师生在不断追问与探究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抽取主旨、与作者对话。

纵观整堂课,黄厚江老师至始至终都在提问及引导,问题基于小说阅读教学范式之上,找准了学生提问的“起始点”,继而顺应生情,在“导”的基础上不断追问,将问题教给学生,由易及简单,层层深入。一堂好的语文课绝非老师激情昂扬的表演加之学生装模作样的配合,“语文学习活动绝不是搞一个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学习形式,而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实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2]本堂课没有激烈的小组讨论、没有天花乱坠的形式,而是一堂朴素而不失深度的语文课,像黄厚江老师这样的教学现场的教学价值的有效利用或许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5):4-7.

【本课堂为“第五届(下)《巴蜀新课堂》全国中学语文优课教学观摩研讨会”实录】

南小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教师。


编辑整理:幸福家庭杂志社编辑部
幸福家庭官方网站:http://www.ywjxyj.com/


Copyright© 2019 幸福家庭杂志社:www.ywjxyj.com    版权所有

杂志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幸福家庭在线编辑QQ:123456    幸福家庭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备案号: 赣ICP备05067667 网站地图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国家工信部
360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