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杂志社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幸福家庭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6-1321/G0
国际刊号:ISSN 2095-4492
邮发代号:38-366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编辑QQ: 123456
联系我们

地址 :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编辑部QQ: 123456

官方网站: www.ywjxyj.com

论文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展示 > [高等教育在线]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在线]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阅读数:209   发布时间:2021/07/21

谢加封 郑安园 李双洁

摘 要: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探讨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首先梳理产教融合的内涵与特征,其次探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结构薄弱、创新能力欠缺、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进而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策略,即完善“项目协同”模式、强化导师团队组建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专业硕士; 项目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162-002

为有效解决我国科技革命、产业结构变革与高等教育教学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提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中小企业激励制度和组合式企业激励机制”的政策保障体系。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社会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但还存在专业硕士创新能力不足、知识结构薄弱、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项目协同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加强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要求。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将产业、教学和科研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它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教育环境及教学资源,将课堂教育与实践生产、科研实验相结合,实现高校与科研行业的深度学术交流[1]。

1.产教融合的特征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理论升级与转化,更加强调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具有融合性、依附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2]。首先,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更是教育业与产业的融合。其次,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而专业硕士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符合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产教融合呈现出相互依附的状态。就创新性而言,產教融合可以激发产学研环节的创新,既有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可以提高生产技术的升级与创新[3]。

2.产教融合的动因

与侧重于理论研究、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学术性硕士教育相比,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人才。因此它与学术硕士在培养主体,培养对象,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当前大多高校仍然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在培养内容方面缺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导向,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需求[4]。在这样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好地契合时代需求。

3.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兼具应用性、职业性与研究性的人才,这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产教融合模式基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过程的研究性、特色性、应用性与层次性。产教融合模式可以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与职业就业意向,确定针对性更强的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升研究的专业性。而专业的研究又有助于深入探究并有效解决职业发展问题,最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5]。

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知识结构薄弱

专业硕士研究生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同时也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但当前部分高校在专业硕士教育实践中没有有效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差异。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体,缺乏对与产业匹配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知识为主体,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致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产业发展脱节,这既不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影响培养质量,更不利于专业硕士的职业规划。

2.创新能力不足

“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6]。其中,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建设具备产教融合功能的专业硕士培养平台,是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建设教育场所与实践空间时,不够重视针对专业硕士实践应用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专业硕士核心课程体系中也难以全面涉及企业所需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

3.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等学术型硕士的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与综合评价机制缺乏重视[7]。由于缺乏完善的外部评估体系,特别是难以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针对产教融合的效能评价,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另外,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多为论文发表数量,未参照相关的行业职业能力评价机制,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产教融合模式下专业硕士协同培养策略

1.完善“项目协同”模式

融合专业培养机制创新要素的“项目协同”模式,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的可能选择。“项目协同”培养模式指的是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依托共同的项目对研究生进行培养[8]。校企沟通信息反映各自需求,并基于特定的校企合作项目需要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项目协同型”培养模式基于现实情境下专业知识构建、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质拓展的协同,是一种从资源共享到项目合作,再到战略联盟的模式。“项目协同”既是基于需求的校企协同培养,也是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还是基于过程的协同培养[9]。

2.强化导师团队组建

应组建一支由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硕士教师指导团队,以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校外导师来说,要真正融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与校内导师定期保持沟通,积极探讨并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此外,应制定明确的专业硕士导师选拔标准,加强对导师学术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把关,并定期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进行考核,将创新性学术成果作为评价导师创新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使硕士研究生能得到切实指导。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业中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进行客观评测的重要体系[10]。多元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应当包括高校和企业两个部分,以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客观地评价。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课程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由校内学生导师工作组直接参与评价认定为主,对于专业实践课程而言,评价标准一般应当严格参照专业硕士研究生拟从事行业的执业资格认定标准,由学校与实践单位共同依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验技能发展成长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产教融合模式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积极完善“项目协同”模式,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成熟的培养、提高与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GLX19_053)

参考文献:

[1]张丽辉,张波.产教融合模式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7):130-132

[2][3]郜冰媛,张素红.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江科技,2020,41(09):136-137

[4]张淑林,崔育宝,裴旭,万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7(02):29-32

[5]汪全报,卜春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化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3):24-29

[6]李枫,于洪军.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以“双层次螺旋协同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07):44-47

[7]刘晓东.基于产教融合的艺术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113-115

[8]张永泽,于广琮.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17(04):71-73

[9]谢加封,李陈影,沈文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基于项目协同视角[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3):85-88

[10]张丽辉,张波.产教融合模式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7):130-132


编辑整理:幸福家庭杂志社编辑部
幸福家庭官方网站:http://www.ywjxyj.com/


Copyright© 2019 幸福家庭杂志社:www.ywjxyj.com    版权所有

杂志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谷中大道669号电子大厦4楼《幸福家庭》杂志社

幸福家庭在线编辑QQ:123456    幸福家庭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备案号: 赣ICP备05067667 网站地图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国家工信部
360安全网站